我也围脖了。
这月在俄罗斯出差,发现莫斯科办事处的同事们都在用围脖,忽然记起自己1年前好像注册了一个,找找,哈哈,还在,于是重新启用,也算在异国他乡市场征战中打发点时间,分享点趣闻。
有兴趣的朋友,请follow我:http://t.sina.com.cn/guxun
由于个人兴趣的原因,本博客最近2-3年暂停更新。但将继续更新微博(140字短小精悍,更好写啊),有兴趣朋友请转移至新浪微博(地址见上),继续交流,谢谢。
顾迅 2011年3月 补充
这月在俄罗斯出差,发现莫斯科办事处的同事们都在用围脖,忽然记起自己1年前好像注册了一个,找找,哈哈,还在,于是重新启用,也算在异国他乡市场征战中打发点时间,分享点趣闻。
有兴趣的朋友,请follow我:http://t.sina.com.cn/guxun
由于个人兴趣的原因,本博客最近2-3年暂停更新。但将继续更新微博(140字短小精悍,更好写啊),有兴趣朋友请转移至新浪微博(地址见上),继续交流,谢谢。
顾迅 2011年3月 补充
很好的文章,学到了
再过两年会再出现个什么博呢·····
你说得很对,这是个人博客的一点遗憾。不过look at the bright side,某种程度上,这也反映了何种媒体工具更合适不同时期的表达语境吧?
10年前,BBS兴起,那时我们泡论坛发言,好比一个火车站/大杂院,吵杂纷乱,人潮拥挤,每个人都在喊叫,声音容易被淹没,而版主(相当于大杂院看门的)扮演梳理和控制角色,虽然他未必是最内行和最有能力的人,因此人来人往,每个人都是过客。
5年前,博客开始兴起,这好比兴建了自己的独家小房子,可以按照自己想法建设,爱说什么就说什么,爱说多久就讲多久,路人在门口观望,愿意进来就来捧个场。他们虽和博主有交流互动,但还保持听众角色,并且每次都要专程过来(即访问独立域名)总有些麻烦,久了可能就忘记了。
2年前,微博兴起,它好比一个鸡尾酒会,每个人胸前都挂着姓名牌,大家可以自由走动发言,虽然入场每个人是平等的,但随着交流的增加,有的人身边聚集了更多听众,有的人还在喃喃自语,形成了多个圈子及不平等的小群体。这里有两点很重要:第一话题更多元化,并更容易通过转发汇集数量众多更有价值的评论(归根到底,是共同的话题和兴趣把大家聚集在一起,个人博客时间长了未免单调);第二是较真实的身份,也容易通过交流发掘和认识更多真实身份的其他朋友(比如这个博客上很多和我讨论的朋友, 经过了几年我都不知道他们/她们是谁,某程度上是一种遗憾,对吗?毕竟我们不是玩交友游戏或谈论风花雪月),从而形成了一个SNS网络。
从个人角度,我并不在意虚名,也不想做作家或专业写手,所以永久不变的博客并不重要,重要的随时发现新鲜,保持好奇,能够与朋友们交流,大家能在交流中得到更多的价值,这就够了。
再优秀的博客也有停止更新的一天,这是个人博客永远无法磨灭的遗憾。
那我们互粉下
哈哈,在欧洲和美国我还开数据漫游,偶发查个google map或发照片上开心,但是在俄罗斯我IPHONE坚决不开数据漫游(因为电话拨回中国是25.99元/分钟[cry]),IAPD干脆连sim卡都不装,一路走来全靠WIFI。
听闻某女在俄罗斯用手机花了三条围脖发了3900块,要小心资费陷阱啊